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漫悦长安书坊——长安作家文集在线阅读(四)

2021-09-22 长安区图书馆

       《掠过终南山北麓的风:长安作家文集》是由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主编,共收录长安籍作家和非长安籍而在长安工作生活的109位作家作品汇集而成,全面且系统地提供长安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情况。这是长安文学队伍的一次大展示,也是对长安已故文学前辈的缅怀,同时是新老作家以及社会对长安文学作者的了解、学习、交流的资料库。

       书香润泽心灵,佳作启迪人生。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安作家文学成绩和成果,深刻感受长安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从2021年9月1日起长安区图书馆将每周推送3篇长安作家文集作品,以飨读者。

文章的语言艺术

作者:王峰

       前苏联文学大师高尔基在《论文学·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把语言列为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其实,在一切文章中,语言都是很重要的。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呼应,反之,则达不到好的效果。

       如何掌握语言的艺术呢? 各种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散文要求词句精练、文采洋溢,呈现出节奏美,在特定的情景交融的情韵中,自然地表现出参差和起伏的美感。而在小说中常用白描、工笔、设喻、幽默等方法叙述事件,表现人物。在议论文中则要求用口语化、准确表述、寓庄于谐、打比方和说反话等方法来立论或驳论。但是各种文体语言的使用都有其共同的艺术,这就是语言艺术的基础。要掌握语言艺术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懂得语言的排列与组合。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什么词语和什么词语在一起搭配,最能表情达意,就怎么排列组合。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中说:

       一根羽毛,一根羽毛,或许太平常了,但组合起来,却是孔雀的艳丽彩屏;一缕丝线,一缕丝线,或许太普通了,但经纬起来,却是一匹光滑的绸缎;一部好作品,使多少人笑之忘我,悲之落泪,究其实,不过是一堆互不相连的方块字,凑起来,有的是至情至美,有的却味如嚼蜡,这是什么样的魔术啊!

       妙龄人大概都有这么个感觉吧: 外表美,心灵不美,当然不是好对象;心灵美,外表不美,却不能不是一种遗憾了。语言是作品的眉眼儿,既然有一颗纯洁善良的灵魂,那何不就去修饰打扮,使天下的读者“一见钟情” 呢?

       这里,文学大家形象地告诉读者语言艺术的魅力。

       文章和说话一样,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文章的语言巧妙地排列组合在一起,让它能产生音律感、力度感、参差感和强烈的表现感,从而产生魅力,来感染读者。这就像一颗宝石和一块石头一样,它们的区别并不在本质,而是在于分子的排列———结晶的方式上。木炭和金刚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在外观和效用上的差别就太大了。 同样,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但是表达时使用的语言不同,效果就会不同,好的语言可能对读者产生重大的影响,差的语言可能让人不知所云,疑惑不解。请看马致远的《天净沙》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上面这些单独的词、句,如果不这样排列组合,就像一块块普通的石头在乱摆着。但这样排列组合在一起时,就成为闪闪发光的宝石了。这首小曲,仅仅用了28个字,就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的秋郊夕照图。在这幅苍凉的悲景图中,作者以景托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反映了行旅人漂泊无依,思乡心切,心中忧愁的情怀。在这幅悲凉图中,流淌着行旅人的生命感,流淌着“断肠人” 浪迹天涯的浓烈愁怀。虽然篇幅极短,但不失为千古绝唱。

       这就是语言排列组合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是语言要具有全民性。使用语言是有法则的,法则是必须具有全民性和民族性,即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普遍通用的语言。否则,不是别人看不懂,就是看后产生歧义,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学好语法修辞知识,在写作中使用普通话语言、人民大众语言,规范用字,规范用词,规范使用成语、典故,尽可能少用方言或不用方言。特别是不能使用除了自己谁都不懂的生造词语。

       三是选准用词。语言的全民性和民族性主要是解决流通顺畅的问题。但是。文章不光要语言流畅,而且要准确,这样才能使文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产生好的阅读效果。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用词的准确性。贾岛“推” 与“敲” 的锤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 字;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 字,都是经过反复思索才得到的准确用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读书,学习别人的用词用语。并要深入生活,不断汲取人民大众的鲜活语言,积累自己的词汇,丰富自己的词库,才能在文章中准确使用词语。

       福楼拜曾教导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直到找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莫泊桑《小说》)莫泊桑以后之所以成为文学大师,与他牢记老师福楼拜的炼词、炼句教诲是分不开的。

       四是语言要鲜明、生动、形象,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中又说:

       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人们乐道王安石的“绿” 字,李清照的“瘦” 字,李煜的“愁” 字,杜甫的“过” 字……所谓锤句锻字,竟然都是在动词上了。生动,生动,活的才能动,动了方能活呢。杜甫的“牵衣顿足拦道哭”,七个字里四个动词,形象能不凸显吗? 试想,如果要描写两山之间一道细水,“流” 亦可,“漫” 亦可,“窜” 亦可,但若用个“夹” 字,两山便有了“窄” 的形象,水便有了“细”的注脚。

       当然了,嚼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随心所欲更是荒唐。你必须是你自己的,你说出的必须是别人都意会的又都未道岀的。于是乎,你征服了读者,迫使着他们感而就染,将各自的经历体会的色彩涂给了你的文章。你,也便成功了。

       一篇文章,语言鲜明、生动、形象化,能使无形的事物转化成具体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运用了准确、鲜明、形象的语言和新奇的比喻,画了春天柳树的生长情况,呈现出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勃勃生机的现象。又如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纯的青梅名酒,看一眼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

       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为读者描绘了桂林山水清奇俊美的神姿。

       五是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作者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即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好多人的风格基本一致时,就形成了流派。但在一个流派中也应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差异。这种独特的风格是在具备了上述全民性、民族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的基础上,显示出他不同于其他作者所特有的一种文风。这种文风能让人感到新鲜和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我们提倡创新风格,让艺苑百花齐放,争妍斗奇。风格要按照文体的要求、内容的需要来决定,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文化素养来形成。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博采众家之长,选准适合于自己表情达意的最佳方式,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镇写意

作者:王润年

       引镇的相思,几年以来不时在我心中掀动。我每走到少陵原上,就会想起引镇老街的杂沓,西翠华山的清幽,和在呼呼的秋风中大峪河岸簌簌落叶的滋味。有人说,引镇虽古老,韵味且不足,这句话或许过癖,我却不以为然,假若你走进引镇的山山水水,村村巷巷ꎬ处处都是一片令人动情的风景,你若将耳朵贴近这里的大地山野,定会感到古朴的气息,听到无穷无尽的话语。

       引镇,在古人的心目中,她直通陕南,是一条驰名的远古南北通道。多年前,我从大峪登上终南山,观山、观水、观道、观镇,试图读懂引镇这一部大书,在这里极力寻找秦文化与楚文化的融会点,使之找到这座千年古镇的秦商遗风,但因浅识,终未实现,为此心里多日不畅快。

       翻遍引镇每一页焦黄的历史,都盛满了苍老和厚重,许多人,许多事从书页中走出来,或唐或清,或山或水,构成了古镇的一缕诗意和精彩画卷。传说,唐时,引镇被称为莎城镇。唐乾宁二年七月,大臣王行喻、李茂贞要劫持昭宗李晔皇帝,李晔发觉后,便领文武百官滑了点。出启厦门,直接朝南就到了这个地方。圣驾隐于此镇大约有一年的光景,所以叫“隐朕”,最后沙陀李克用光复长安,昭宗这才回到了长安,从那以后就有了引驾回这个名字。也有另一种说法,明代右卫驻军于此,因尹姓人居多,又称尹家卫,俗名引驾回。明清为尹家卫镇,清为咸宁县县丞署驻地,俗称分衙门。民国初改为引驾回镇,今简称为引镇。这样一来,引镇便有了前世的记忆,至于那对那错,已不重要,但无论如何,引镇,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终究浸润着历史的风雨,闪耀着生命的光华。

       引镇旧迹很多,细论,古镇老街名气似乎更大。只是觉得引镇像一位满脸沧桑的老者,虽寡言少语,却也满腹故事。我自小生长在老街上,孩提时,常随家人在街道玩耍。街窄窄的且不长,两旁是商家,邮电局、照相馆、供销社、理发店、卷烟铺、钟表店、绸布店,一应俱全。每到集日,赶集人四面八方拥来,街上顿时熙熙攘攘,喧嚣忙碌,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嘈杂的声浪,波动着或蹲或立或停或走的人群,好不热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一日,我在引镇的老街里闲逛,怎么也寻不到儿时住过的小院,找不到母亲曾经工作的地方,整整一条老街,仅剩下了几间黄土垒壁,东倒西歪的危房,只有屋顶瓦缝里的檐草,依然顽强地生长着,一个繁荣喧嚣的古镇就这样湮没在了岁月的苍茫中。

       其实,引镇的兴盛与繁荣,最早来自唐宋通往安康、汉中的旧道,而引镇则正好处于库谷、义谷、汤谷三谷道的道口,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里都是从秦岭以南进入关中,以及从关中进入陕南的重要商贸中转站。那时,山西或本地的商人,肩挑马驮将食盐、火柴、麻纸、水烟、骡、马、粮食、犁、耙等生活用品,通过商道运往陕南,而陕南人则将山货,比如大麻、生丝、生漆、桐油、木耳、牛皮、棉花、鹿茸、麝香、天麻、黄连、党参等土特产运到引镇,再从这里运向全省或外地。于是,自清代至民国,引镇的旅馆、仓库、车马铺也随之多了起来,“永丰德”“山云德”“乾顺和” 等商号应运而生,一时客商云集,生意兴隆,商贸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不过,引镇人也曾贸易兴盛,便忘了依章收税,反而私设关卡,却让商家望而生畏。逐渐失去了市场优势。更有甚者,民国时期,陕南盗匪王明山,从秦岭深处突袭引镇,枪杀官兵,洗劫商号,商人犹如惊弓之鸟,多数相继远逃他乡。商贸屡遭重创,引镇久而不振。好在,引镇自有胸怀,渐复元气,上百年来,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万人大集”依然不衰。可见这方土地的精气、灵气、神气多么令人着迷!

       说起引镇,不能不提到终南山。引镇南部是群山逶迤的终南山,镇街就离山脚不远,说来也怪,这终南山绵延千里,却恰恰在引镇这里留下了许多人间胜景。那大峪河的水,静流无声,你若在岸上,静赏水面脉脉落晖,整个身心仿佛都融入清澈纯情的水里……而嘉午台的景,“上逼诸天方觉水泛秀色红日近,下观渭水缭绕长安城”,一眼望不到边的峰峦叠嶂,群山嵯峨,郁郁葱葱,让人浮想联翩。钟乳石景,中空四达,走入洞口,莲花洞的风习习吹来,顿觉凉爽舒适……这似若天堂圣境怎能让人不陶醉? 也或许是少陵原的阳光,终南山的风,细心地调和着引镇的情绪。如今的引镇则变得不浮躁、不狂放,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温馨、平和、淡定的气息。

       长安是一朵花,引镇是花蕊,芳香、妍丽、包容,引得外界把众多的项目投向了这片丰厚的土地上,无意间还弄出了个火车西安南站,带动一个个大项目纷至沓来,成为西安城南最大的仓储物流中心,近又引来了荷兰投建的马铃薯小镇,渐见兴盛之气,满园盛景,引镇又成了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地方。其实,这才是今日引镇的真正表情: 清丽优美,尽显魅力。

母 亲

作者:王渊平

人一到老,心就脆弱了

跟骨头一样,刚强是硬撑着的

几次都想给南方的哥姐打电话

说一声,我想咱妈了

拿起手机拨键,却又放下了

怕他们平静的生活也起了哭声

三十多年了,你儿断断续续地写作

上百万字的书,也算不少了

却没有给你像样地写上一句话

不是还少不更事光顾自己

只是拿不起沉重的笔,一提起

就怕看见你面容,听见你的话音

你的儿女这些年日子都好了

你养育的看大的还有没见过的

孙子孙女重孙辈加一起几十口子人

大家都活得健康,好学上进

这是你生前最希望看到的情形

你的操心挂念像棉布衣服一样

一直穿在儿女身上,咋能脱掉呢

去年我去四川旅游爬上黄龙山

独自一个人坐在木亭子上

忽然看着那一道道黄色的固体岩浆

就想到你弥留时蜡黄的脸色

这积蓄了三十年的水潭突然决堤

任眼泪不停地流淌下去

那天起我就想给你写一篇文字

清明寒食时候,给你烧在坟前

我梦里常见你坐在厅房的木凳上

身后是门框里的一大堆柴草

我问你为啥把我小小给了出去

你说那还不是为我娃将来好

我想向你讨要点儿家当和吃喝

你笑着说我不懂,当妈这心是公平的

那年月太清苦,汤汤水水里打捞吃的

你把我们挑的菜做成可口的饭食

搂回来的柴一把把塞进灶火炕洞

我咋就没记得你满口吃过一碗饭

你大冬天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今年冬里太冷,这脊背像凉水浇呢

每年临冬你都整夜地纺线拾掇铺衬

要给你的儿女一人兑挪一件衣服

你每年都顶着烈日走上几天

拾回来几口袋麦穗,在厅房倒一大堆

拿棒槌一下下砸出麦粒

每年寒暑假你都要引我到北堡寨舅家

吃美喝美玩美,临回来再装点儿东西

那个年月本来就有病,把人划了成分

看你一次都很难,一个村里住着

放了学,只能等天黑才能去见你

有次我坐在家门前被过路老师看见了

她肥嘟嘟的手,指的我尿了裤子